解决方案推荐
翻译中的信息处理
翻译中还经常会出现语境补缺,原文与译文之间,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信息空缺,语境补缺是以语境为基础,对信息进行充实、调整和顺应,将分隔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原文译文的认知共现。这需要译员仔细阅读上下文,判断出正确的语境,将欠缺的信息补充完整再转换为译文。除此之外,翻译中还会遇到语言信息充实,汉语中一些词汇会有字面含义之外的隐含信息,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会使译文缺失一部分隐含意义,因此译员需要推测原文中传达的隐藏信息,正确理解原文意思。如汉语中常见的“吧”,隐含了不确定判断或不情愿的含义,这是通过局部形式传递的信息,译员需要考虑如何将隐含意义在译文中完美的表现出来,这类信息不仅不可以回避,还是翻译中的重点与难点。
汉语中经常会有一词多义的现象,我们不能根据浅层的字面意义直译,否则会出现用语失误,隐含信息在翻译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特别关注原文的理解与用词的选择,确保翻译的准确,得体。翻译的核心在于寻找原文的真实意义,然后恰当转换为另一种易于理解的语言的过程,这需要译员长期大量的努力。
翻译中的信息解读和传递 个人例子
翻译的核心在于信息,且信息排布有主次之分。译者需要准确解读原文信息,才能将译文摆脱原文的束缚,真正传递原文背后的信息。本文以笔者一次视频字幕翻译为例,探讨一下翻译中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案例一
原文:The black British experience isn't similar to the adolescent confusion of having to choose between opposing identities.
初译:英国黑人的迷茫与一般的青春期困惑不同,他们必须在对立的身份之间做出选择。
此处划线部分为错译,原文中“需要在对立身份中做出选择”是修饰“青少年困惑”的,而不是修饰英国黑人。
审校:英国黑人的成长与必须在各种对立身份中做出选择的青少年困惑不同。
审校改正了这一点,并且把定语前置,避免了指代不清的问题。
案例二
原文:In one of his many essays about Playtime, Jonathan Rosenbaum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many ways to look at this film, if you want to fin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supposedly disconnected detailslike characters for example.
初译:乔纳森·罗森鲍姆在他其中一篇关于《玩乐时间》的论文中提出:看这部电影有很多种方法,如果你想要搞清楚细节之间的联系,这些细节本不应该联系起来,比如这些角色。
划线部分作为定语,初译选择将其后置,但是这样处理过于拗口,原文中的四个词长度适中,可以放在“联系”的前面。
审校:在其诸多关于《玩乐时间》论文的其中一篇里,乔纳森·罗森鲍姆提出:此片的观看之道颇多,如果你想要找出看似无关联的细节间的联系,例如,角色间的关系。
审校把开头部分分开,避免了句子过长,由于这份译文是用于视频字幕,过长的句子会影响观众的理解速度。另外,审校译文中,该作者的用词更加书面化,更加符合学术文体。
案例三
原文:Like here, an apparent script is performed by monsieur Hulot's friend to the wife of the man with a blue folder.
初译:比如这里,显然,于勒先生朋友的所作所为就像是给拿着蓝文件夹的男人的妻子看的一样。
原文中“an apparent script is performed by”很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因此初译化被动为主动,便于观众理解。
审校:比如这里,乍看之下,仿佛于勒先生朋友直接与拿蓝文件夹的男人的妻子在演对手戏。
审校的译文使用“对手戏”一词,简洁地表达出了原文的含义,高效传递译文信息。
总而言之,译文需要忠于原文,也需要随机应变,用最合适的方法传递其中的信息。
上一篇:俄译汉之词义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