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推荐
文学翻译中的再构建
不妨想象一下,一部德国文学作品诞生以后,与德意志文明相联系着的文学世界又多了一个,它们之间连接着的桥也多了一道,而若是想要将这部文学作品带入到中华文明当中,译者需要如何做?译者需要理解这部文学作品的世界构建(作品结构),它的世界观(作品主题),它的世界语言(译出语)等等,在理解的基础上,译者再重新构建一个拥有新的世界语言(译入语)的“复刻版”文学世界,这还不够,还需要将这个新世界与中华文明相连接,它们之间还需要有一道桥,这道桥还要美,要雅,要足够吸引人,设计上要符合中式习惯,这样才会有人想过桥看一看桥后的文学世界是如何模样的风景。
问题是,新的桥与旧的桥能够一样吗?显然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不同语境下,不同文化下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接受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是无论如何译者也无法弥补的;译者新构建的文学世界能够100%复刻原先的文学世界吗?显然是不能够的。我们必须承认,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无法做到100%的忠实,虽然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但是也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目标,正如推着石头登山的西西弗斯一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世上只有‘完成译文’(Fertigübersetzung), 没有‘最终译文’(Endübersetzung)”(Fritz Paepcke);旧的桥与旧的文学世界能够很好的契合,但是,新的桥与新的文学世界能够很好的契合吗?这便是译者在经过理解、构建文学世界后遇到的又一难题—如何处理好翻译“忠”与“美”的关系?同时,“构建”意味着文学世界本身便是虚构的世界,而不是完全真实的现实世界,对译者而言,对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不仅是构建虚幻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联系的过程,也是体验虚幻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联系的过程。
上一篇:从《伯尔尼奇迹》中学德语
下一篇:中国近代历史中翻译面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