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艾睿翻译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什么是翻译?

什么是翻译?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是简单的,但要想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却很难。要想提升翻译技巧,最本质的前提就是认识翻译。

从译者的角度来看,几乎每一位译者都会在翻译实践中遵循一套标准,他们所共同参考的标准就是翻译规范,而特有的则是译者惯习。二者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联系、促进的关系。翻译规范关注群体的共性,反映共同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相反地,译者惯习关注个体的特殊性,反映译者的社会经历和认知结构。翻译规范作为译界共同参考的标准,其社会力量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译者惯习产生重要影响。译者惯习经过发展壮大也可能为多数译者所效仿,继而转化为翻译规范。当二者不契合时,译者惯习还可以协调并内化翻译规范,使其动态运作,更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可见,译者惯习是翻译规范更新迭代的重要来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译者翻译的两大影响因素。对于译者而言,只有厘清译者惯习和翻译规范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握好翻译的方向和标准,使自身译文独具魅力。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翻译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架起桥梁,根本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理解原作所描绘的文化。因此,读者接受性也就成了译者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原作中的异质文化成分用目的语读者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翻译,在这一转换过程中,译者往往会面临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如果将原文中的异质成分完完全全地用目的语进行转换,就会使译文失去了其原本的异域风情和神秘色彩,从而导致文化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就比如用中国文言文来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读者脑海中浮现的多为中国古代的具体情境,而不是欧洲的异域画面。这样的翻译方式只注重内容的转换,却忽略了地方文化风情的传递,顾此失彼;另一方面,如果译者直接生翻硬翻,那么对于不了解原作语言文化的读者来说就相当于看一堆“鬼画符”,难以理解原作所要传达的真正内容。就以“知青”一词为例,这个词对中国人来说很熟悉,外国人却鲜有了解。如果将“知青”直接音译为“Zhi Qing”,或直译为“educated youth”,目的语读者无法真正了解词语背后的深刻内涵和历史背景。只有在内容传递和异域色彩之间达到平衡,才能让读者在读懂文字的同时也了解到文字背后的魅力。

儒学“中庸”之道言:“中者,不偏不倚,不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机械转换,更是在若干标准、极端之间把握平衡。



上一篇: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违和感”

下一篇:翻译的随“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