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推荐
翻译的随“机”应变
在大多数人所能接触到的翻译中,大学英语四、六级的翻译一定是当红小生,每逢四、六级考试,各种各样的神翻译总能在微博热搜占一席之地。有时候不得不佩服同学们的脑洞,其中最经典的当属——“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被翻译成了“You didadida I, I hualahuala you.” 虽然对于中国人并不难懂,但翻译旨在让目的语使用者理解,这固然是一种错误的示范。这样的随机应变并不少见,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大多数同学会以中国读者的身份去处理自己的翻译,所以“关联”到自己可以理解的表达方式。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认为,人们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在语言交际中,基于省力,人们处理最关联的信息成为了一种自动倾向,所以当熟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中国人读起这句翻译时,不仅能理解,还觉得甚是有趣。
调侃娱乐之余,我们深知翻译的魅力不止于此。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而关联理论对交际具备引导的作用,那么同理,我们的翻译应该倾向于外籍读者的最大关联,让读者做最少的“努力”就实现与原文作者的灵魂碰撞。当然,我们可能无法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时间有限的考试中表达得很准确,那么面对具有一定的翻译难度的文言或古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翻译者将其理解的含义用意译进行解释阐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标准译法是“Receiving drips of water when in need, and I shall return the kindness with a spring.” 这样翻译不仅能使英语使用者理解我们所要表达的内涵,又不失这句话原有的韵味。
在文化越来越自信中国,我们不仅要不断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还要在世界的舞台上勇敢地展现中华文化。既如此,翻译便成了中国与世界的纽带。《圣经》是世界上翻译最多的文学作品,共有2932种语言的译作,这也使得圣经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中国的翻译官们任重而道远,翻译的原则顺应时代而变,精进的方向也随之而变,不变的是让读者听者领会深意。在日益紧密联系的世界里,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的机遇层出不穷。后疫情时代,中国的大国责任、大国担当受到世界的赞誉,那么随“机”应变的我们,自当担任起麦克风的重任,将“中国声音”传播开去。
上一篇:什么是翻译?